“一夫一妻制”是人類文明世界的表現(xiàn)之一動物性生活,在我國的古代,帝王們有著“三宮六院”,妃子們每天翹首以盼的等待帝王的寵幸,除了帝王之外,凡事古代有權(quán)有勢的人都有不止一位妻子。從男性的視角看,這是有好處的,但是從女性視角看,這是極度不公平的,里面充滿了性別歧視。那么,作為野生動物來說,它們之間有沒有“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呢?這種習性有什么利弊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自然界中,大多數(shù)野生動物的配偶選擇在自然界中的動物從習性上看,可以分為群居和獨居動物。作為獨居動物,它們大都沒有固定的伴侶,只是在發(fā)情期才雌雄才會短暫的生活在一起,等到過了發(fā)情期,它們會回歸各自的生活,不再聯(lián)系,而后代則大都由雌性撫養(yǎng)(海馬除外,因為海馬是只有雄性擁有育兒袋,所以受精卵是在雄性的育兒袋里發(fā)育并成熟的)。但是,大多數(shù)的獨居動物,第二年的配偶并不固定,這是因為獨居動物在發(fā)情期時,大都是通過與同性的競爭獲得交配權(quán)的,而第二年,能不能打敗對手還是一個未知數(shù)。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所有的獨居動物都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
▲自然界中唯一一位雄性生寶寶的動物-海馬
對于群居動物來說,它們選擇配偶的方式與獨居動物又不同了。首先,群居動物大都有首領(lǐng),而且90%的群居動物的首領(lǐng)都是雄性(比如鬣狗就是雌性為首領(lǐng)的哺乳動物),而這個首領(lǐng)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shù)?,它需要具有族群中最強的?zhàn)斗力,換句話說,它是通過打敗其他的同性同類才當上了首領(lǐng)。雖然首領(lǐng)不容易,但是,優(yōu)勢也是很明顯的,除了擁有族群的控制權(quán)外,還擁有族群中的有限交配權(quán),尤其是像獅子這種,族群中大多數(shù)為雌性的動物,它們擁有與整個族群異配的權(quán)利。
因此,對于大多數(shù)的群居動物來說,有點像我們古代的“一夫多妻制”。
自然界中有哪些“一夫一妻制”的動物?關(guān)于一夫一妻制的動物,許多小伙伴首先想到的就是鴛鴦、天鵝這些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描述愛情的文學作品中的動物。但是,事實上,無論是鴛鴦還是天鵝都不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的動物。
首先是鴛鴦?;叵胍幌拢灰浅霈F(xiàn)在我們視野當中的鴛鴦大都是成雙成對的,但事實并非如此,鴛鴦每年有5個月的時間是成雙成對的,因為每年的4-9月份是鴛鴦的繁殖期。除了繁殖期,鴛鴦們大都是成群活動的,并沒有伴侶的概念,而且根據(jù)生物學家的觀察發(fā)現(xiàn),鴛鴦每年繁殖期的伴侶并不固定。因此,鴛鴦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動物。
其次是天鵝。天鵝表面上看確實有著“一夫一妻制”的習性,它們一旦鎖定了配偶,無論是不是發(fā)情期都會待在一起,而且到了次年的發(fā)情期還是原先的這一對交配。但是,一旦天鵝的一方出現(xiàn)死亡,到了次年,幸存的另一半就會重新尋找新的配偶。因此,天鵝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動物。
看到這里,有些小伙伴會說:人類也是一方死亡后大都會選擇重新找一個新的伴侶啊,照這個說法,就沒有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了。
確實,如果將“一夫一妻制”嚴格化,人類也不是絕對的一夫一妻制動物。那么自然界中就沒有真正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了嗎?當然有,其實大多數(shù)的昆蟲(不要說昆蟲不是動物,昆蟲屬于動物界昆蟲綱)都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動物,因為,它們的壽命大都只有一年,比如蜉蝣。
俗話說“愿為蜉蝣,只爭朝夕”,蜉蝣就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動物,因為它們的壽命短到只有一天,從孵化開始,它們就開始了“婚飛”,當交配完成,雄性死亡,雌性在產(chǎn)下卵之后也隨“夫”而去。
“一夫一妻制”的利弊從上面的介紹看,只有壽命足夠短的動物才可能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動物,而這些動物大都是昆蟲,對于昆蟲來說“一夫一妻制”談不上什么利弊,因為它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限的發(fā)情期內(nèi)做了該做的事。所以,下面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如果不是喪偶會“一夫一妻制”的動物。我們以天鵝為例。
天鵝的“一夫一妻制”實際上對雄性是最有利的,因為雄性不用再通過決斗的方式來爭取交配權(quán),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受傷的幾率,而且一夫一妻制,更有利于雄性留下更多的后代。除此之外,一夫一妻制的動物大都是終生生活在一起,無論是孵化后代還是照顧后代都有很大的優(yōu)勢,這無疑大大提高了后代的生存幾率。再有就是一夫一妻制對彼此來說也有了固定的依靠,夫妻雙方都能夠在對方需要幫助和照顧時給予支持。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對于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來說,它們一旦選擇了對方,就意味著失去了與其他異性繁殖的機會。對于野生動物來說,繁殖選擇更加強壯的異性非常的重要,但是每一種動物的未來都是無法預(yù)知的,因此,對于一夫一妻制的野生動物來說,它們的繁殖就有了局限性。
其次,一夫一妻制的野生動物會一定程度的減少基因的多樣性。因為一夫多妻或者是每年更換伴侶的動物基因組合的選擇性就比較的多,這樣后代的基因多樣性就比較的多,而且后代的數(shù)量也明顯要多一些,因此,一夫一妻對于對于整個野生動物的種群發(fā)展是有一定的限制作用的。
最后就是優(yōu)勝劣汰了。對于不是一夫一妻的動物來說,想要獲得交配權(quán),每年都需要在繁殖期展開決斗,這樣一些較弱的個體就會失去繁殖的機會,而能夠繁殖的都是一些佼佼者,這樣有利于保持優(yōu)良的基因,而一夫一妻制則失去了保持優(yōu)良基因的籌碼。
總結(jié)“一夫一妻制”對于人類社會來說是一件好事,也是文明進步的象征,因為這樣消除了性別歧視,給了每個人擁有另一半的機會,這樣是有利于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的。但是,對于野生動物來說,卻是利弊參半的,利是雙方照顧后代提升了后代生存的幾率,并且減少競爭,而弊則是選擇性受限,不利于基因多樣性和優(yōu)性的長遠發(fā)展。這也是自然界中大多數(shù)動物不選擇一夫一妻制的主要原因。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772秒